广州某某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欢迎您!

中国创新AI公司及背后的资本:大模型投资赛已结束应用层机会蓄势待发

作者:小编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6-13 11:37:25    浏览量:

  欢迎来跟我们一起聊聊AI——这个一直在进化的领域,我们估计还要聊很多次它。

  IT桔子作为创业投资数据库平台,记录着新的融资交易、新公司和创业人物的动态。今天,我与大家探讨《中国创新AI公司及背后的资本》这一话题。

  通俗来讲,我这里要讲的创新AI公司就是大家常说的大模型公司。传统AI公司像是按规矩办事的老专家,主要依赖规则驱动和判别式模型。以医疗影像识别为例,需要医学专家和工程师花费大量时间标注CT影像特征,模型通过学习这些数据识别肺结节。但这种模式遇到罕见病例时容易误判。早期语音助手如Siri也因依赖既定规则,在复杂指令面前表现不佳。传统AI需要大量精准标注数据,训练成本高,泛化能力有限。

  相比之下,创新型AI公司以生成式AI为核心,基于Transformer架构和混合专家模型,就像拥有了超级大脑。它们采用无监督学习和合成数据技术,降低了对标注数据的依赖,训练效率大大提高。只需告诉它需求,AI就能帮我写文章、出方案、做视频、做PPT等——甚至这篇演讲的PPT基础也是AI生成的,我再进行调整。

  AI已进化到2.0时代,我们当下的讨论多围绕大模型、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。今天我分享两个板块:一是以大模型六小虎为代表的中国AI2.0创业公司现状;二是近5个月AI2.0创业中获得资本追捧的新鲜血液。

  大模型六小虎指智谱、月之暗面kimi、minimax、百川智能、零一万物、阶跃星辰。它们凭借超一流创始团队、颠覆性技术和勃勃野心,在过去两三年获得资本市场密集投资,估值迅速达到20亿美元以上,成为独角兽企业。每家背后都有国内顶尖美元机构、产业巨头和地方政府国资支持。

  做大模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——算力需要钱、算法需要高端人才。这些投入远称不上泡沫,因为大模型需要的资源远不止于此。2024年AI赛道融资绝大部分流向这些公司,它们被寄予厚望。有投资方甚至几乎投资了每一家,传递出公司可以错过,但赛道不能错过的信号。

  今年农历新年,deepseek横空出世,被称作国运级别的产品。在一篇访谈中,线性资本董事总经理郑灿总结其影响:降低门槛与成本、促进小模型发展、普及推理能力、加速AI商业化。功能强大加开源特性,让开发者能自行托管或找到第三方托管,显著降低成本,利好整个开发者生态。

  DeepSeek R1和OpenAI的o系列可视为L2级别模型,对L1(对话能力)形成降维打击。它的出现极大降低了企业使用AI的门槛,推动AI商业化进程。现在企业不再需要被说服使用AI,而是主动询问如何应用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企业加速资本进程,获取更多资源。这种分化恰恰体现了充分竞争市场的魅力——没有企业会被强制留在同一赛道,大家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。

  当下的大模型市场竞争激烈,创业者从诞生第一天就要与巨头竞争。在大模型底层技术层面,创业公司机会渺茫——人才和资金高度集中,门槛极高。除非再出现像梁文锋那样兼具资源和钻研精神的奇才。

  回望OpenAI的发展历程,从公益性质的概念到推出chatgpt,虽然现在商业气息浓厚,但我相信其初心仍在。中美优秀的大模型技术掌握者都在推动人类进步。值得欣慰的是,在大国竞争层面,中国AI已完全不输美国,被外媒视为东方雄师觉醒。

  随着大模型六小虎组合事实上分散,我们或许该考虑它们中的几家与混元、豆包、千问等组成中国大模型军团。在这个格局之下,新时代的投资机会正在显现:

  1. 应用层创业兴起:投资人的关注点已从大模型转向应用层。顶级学者或大厂背景不再等同于能做出优秀产品,场景理解、用户洞察和产品创新能力成为关键。顶级VC如红杉、真格、源码、经纬等始终坚守AI赛道,产业资本如百度、阿里、商汤等注重内部创新和生态建设,政府基金则青睐智慧城市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落地项目。

  2. 产品创新黄金期:当前正处于从技术创新向产品创新过渡的关键拐点,将涌现大量机会,是早期VC的最佳时机。不要高估巨头,也不要低估创业公司的执行速度。

  3. 创业门槛相对降低:AI赛道是国内最幸运的赛道,不论市场冷热都有人捧场。美元机构坚守前沿投资,产业资本注重生态建设,政府基金支持应用落地,市场化的、产业化的、政府向的资本始终不缺。

  AI领域的变化日新月异,大模型六小虎的组合可能已经分散,但属于创业者的机会再次到来。从大模型到应用层,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,AI赛道始终充满活力。正如我开头所说,AI一直在进化,我们关于它的讨论也将持续下去。

  ● 核心功能 :集成DeepSeek R1/V3、GPT-4o、Claude 3.5等大模型,支持聊天、写作、翻译、思维导图生成、批量文件智能问答等50+功能,具备记忆学习和联网搜索能力。

  ○ 个性化记忆 :通过用户习惯学习提供定制化服务,支持知识库上传构建专属智能体(如法律咨询助手)。

  ○ 跨平台兼容 :覆盖浏览器插件、PC/Mac客户端及iOS/Android移动端,数据同步无缝衔接。

  ● 商业化进展 :2025年推出国内版,免费内测阶段用户量快速增长,企业版已服务金融、医疗等垂直场景。

  ● 产品定位 :通过“口味大数据+智能机器人”重构餐饮行业,提供半无人后厨解决方案,覆盖烹饪、调味、清洗全流程。

  ○ MAD自适应调味算法 :实时优化菜品口味变量,适配全球市场差异(如中东、欧洲客户)。

  ○ 3D烹饪模式 :自研IH加热技术实现350℃高温控制,支持中餐、法餐等多菜系标准化。

  ● 市场落地 :服务全球24国客户,包括阿联酋dnata集团,单台机器人助力连锁品牌年开20+新店。

  ○ 超大规模集群部署 :支持千卡至万卡级GPU集群互联,网络通信效率提升20%,单集群节省成本数亿元。

  ○ 国产化适配 :2025年实现网卡、交换机端到端国产化,突破英伟达生态依赖。

  ● 客户案例 :服务智谱AI、商汤科技等头部厂商,累计交付10余个千卡集群,算力规模超40EFLOPs。

  ○ ReactGen生成式算法 :千万级分子库生成,药物靶点发现周期缩短10年。

  ● 融资进展 :2025年完成亿元级Pre-A轮融资,估值突破50亿元,合作方包括陶氏化学、巴斯夫。

  ○ 户外四足机器人 :负载10kg,续航8小时,适配家庭搬运、户外探险。

  ● 技术优势 :VLA模型实现自然交互,无需屏幕仅靠光影反馈,2025年底首款产品上市。

  创始人团队背景 :地平线前副总裁,主导征程系列芯片开发。联合创始人赵哲伦(理想汽车前智驾总监)、宋巍(地平线软件架构师)。

  ○ Real2Sim2Real引擎 :低成本三维重建训练环境,数据采集效率提升5倍。

  ● 市场进展 :2025年交付超200台设备,客户覆盖汽车制造、电子装配领域。

  ● 科研背景 :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领衔,实验室成果包括国际机器人操作竞赛冠军。

  ● 产品规划 :通用智身机器人2025年样机落地,聚焦工业恶劣工况(如高温、高粉尘)。

  创始人孙富春 & 刘年丰:孙富春为清华计算机系教授、IEEE Fellow,获国际机器人操作竞赛冠军;刘年丰为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,师从谭铁牛院士。

  ○ Human-Centric数据引擎 :百万级真实世界数据采集,训练效率提升50%。

  创始人陈亦伦 & 李震宇 :陈亦伦曾任华为自动驾驶CTO、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;李震宇为百度前智驾事业群总裁。

  ● 对标产品 :Cursor,支持代码生成、Bug修复,2025年用户超60万。

  创始人:高继扬 & 赵行:高继扬为南加州大学计算机视觉博士,Waymo、Momenta前核心成员;赵行为清华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。

  微信又双改版了,如果不标星,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,也无法看到封面图片。还请点击星标,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,我们期待与你的每一次见面。

  原标题:《中国创新AI公司及背后的资本:大模型投资赛已结束,应用层机会蓄势待发》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推荐新闻

关注官方微信